居民住房需求由“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

新华社 [作者]:记者孙玉波


  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的持续发展,住宅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居民住房观念和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上已经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


  建设部有关专家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适用、舒适。经济成为住宅建设的新特征,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成为住宅建设的新主题。


  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要更加合理。要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提高单位住宅面积使用率和功能空间的合理性。


  二是住宅的物理性能要有较大改善。住宅保温、隔热、隔声。通风、采光、日照等物理性能,越来越成为衡量住宅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是住宅设施设备的装备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厨房、卫生间设施、采暖与制冷系统、智能化技术系统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已经成为住宅舒适性的重要内容。


  四是居住区的环境和配套水平要更加完善,要创造自然和谐。朴实优美、安全环保、舒适便捷的住区环境。    


  五是住宅的耐久性要延长。住宅具有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的特点,对耐用性有很强的要求,应当在目前砖混结构50年的基础上,延长住宅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