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抑制地产过热 金融新规促行业洗牌 |
[作者]:潘田 |
2004年4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房地产开发资本金比例则从20%提高到35%。双管齐下的银根紧缩政策让初夏时节的房地产企业普遍感到“凉意袭人”。此外,国务院通知里还规定房地产开发商的银行负债率不能超过65%。这一通知,进一步抬升了行业准入门槛,将再次促动行业洗牌。相比121文件,此次国务院的通知并非针对房地产一个行业,但它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本金要求高得多。哪怕在被开发商认为“厉声厉色”的121文件中,对开发商自有资金的要求也只是30%。 从去年6月的央行121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到8月的国务院18号令《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到今年3月的“指引”《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再到国务院的最新通知,市场上大大小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脉搏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时而舒缓,时而紧张。一直靠银行“喂奶”的开发商一下子被推到五花八门的融资渠道面前,风险也随之而生。除了信托,基金、典当、合并、上市……这一串串的融资手段就如同高悬的葡萄,如何摘取、酸甜如何?曾经“有地走遍天下”的开发商一下子成了面临生存抉择的哈姆雷特;曾经有七成以上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如今却要渐渐远离这个“富矿”,开发商们还可以向谁索取新资金源? 开发商调整步伐 与“央行121号文件”出台后,房地产界一片呼吁声有所不同,目前更多的开发企业在忙于调整各开发项目的“步伐”。 据了解,目前几乎各房地产开发公司都在根据新的金融措施对在建、在销以及规划设计中的项目进行新一轮测算。一些尚在规划中的定位于投资买家的商住两用楼盘纷纷改做纯住宅项目。很多企业频繁地与各银行接触,希望以企业的实力与以往的信誉争取拿到银行给企业的授信。也有不少房地产企业在与各类基金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地方银行联系,以期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在四大国有银行对房地产信贷加以严控后,一些房地产企业非常希望了解以往在政策上比较灵活的民营金融机构是否能留出较低的放贷门槛。但各方面的消息似乎并不乐观。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目前中小银行均感到资金头寸紧张,很快国有、民营银行都将对房地产开发实行严格的限贷措施。 融资“菜篮子”多了新内容 除了业内公认的前景比较光明的信托,开发商的融资“菜篮子”现在还增添了很多新品种——典当、委托贷款、合并、上市、房地产基金都有人选择。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较大的华联、恒隆等典当行里,各企业都在融资。比如恒隆就刚接受一笔房产项目的典当抵押融资,总额度达2000万元;民间游资相对富裕也令委托贷款增多,虽然利息已超10%——是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左右,但也阻拦不住开发商的融资冲动;更有越来越多的小公司通过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寻求和大开发商的合作以挽救资金链。 “小马拉大车”必被淘汰 中原物业分析认为,房地产业演绎暴富神话的秘诀在于“小马拉大车”的经营方式———启动资金以往要求不高。但现在央行对房地产信贷在逐步收紧,房地产业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必须降低,融资渠道必须进一步多元化。土地、金融、消费三大市场的变化,使房企早期以社会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以小博大”的发展模式将逐步淘汰,如何寻求更畅通便捷的资金渠道将成为各大企业进入再造时期的命脉。 “常规的银行融资渠道门槛大大提高,开发商开始寻求新融资渠道,如改制上市、兼并与重组、寻求信托与基金的合作与投资等等,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中原一位分析师指出,“我们预计,其中以信托和产业基金为投资来源的资金运作模式将成为今后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运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