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科技和生态因素


  谈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科技和生态因素


  文/夏建统 


  当代中国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科技、和生态。而这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含的关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文化的继承与体现


  1.传统如何继承?继承传统,不仅仅只是视觉效果,或者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反映。 至少,除此之外,在两个方面可以体现:一是传统的设计手法的继承和创新。 


  这是一个“映衬”手法的体现。中国明代的造园名家、散文家袁枚的《随园诗话》里写过这么一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这里,用的景观素材不是水,换成了玻璃,但是一样起到了“一枝化作两枝看”的效果。这又是一个传统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借景。 二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延续盛唐这个小区希望给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 


  2.地域文明和文化如何体现?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设计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这还是上面介绍过的香山甲第项目。这个项目的最初目标,就是希望重新创造出“香山文化”、“北京居住文化”来。所以,我们这是我们在苏北地区做的一个项目,项目名叫“红*黄*蓝公园”。 之所以叫“红*黄*蓝公园”,有它特别的含义。这是中国历史楚汉相争的项羽和刘邦的故乡,她也是一个革命老区,也曾经大跃进年代的一个火热的炼造基地,所以红色代表了和这一系列中国历史相关的“红色”文化;黄色则表达了这个黄土地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缩影,蓝色则体现了一系列和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项目所在的城市宿迁,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骆马湖、洪泽湖同时经过的一个城市。 艺术范畴里的三原色“红黄蓝”,构成了这个公园表达的三个主要内容。地域文明的体现,并不影响用很现代的方式,很现代的素材来表达。推崇地方文化、区域文化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首先是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同都必须基于这一前提,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理由和命运,除非人类世界不再存在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因此,当我们仍然在一种国际政治多极化和民族文化多元论的权利诉求(甚至包括经济模式多样化的诉求)非但不减反而日益强烈的情形下,来思考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就不可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科技发展的影响


  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像刚才说的,现代化的出现,必然会对传统的文明造成冲击。具体表现的方面有:


  a)新材料和高科技这是(算盘Pool) 高科技的材料表达传统的元素,这是传统的手法表达高科技的素材。这是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很多时候也可以对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保护产生作用。就我所知,我国就一直努力致力用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西安兵马佣的保护和规划。 


  b)现代生活方式的满足,也对很多高科技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提出了要求。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选择。BBS墙E聊讲坛。 


  c)规划设计的方法的改变:数字化时代。 


  信息时代,给规划设计行业产生的冲击,不仅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方面,而且体现在改变设计师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习惯。归纳总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二是以GIS为代表的应用开发,帮助规划设计师们更好地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互连网世界,加快了区域交流的速度,也使全球化趋向更加突出; 


  四是以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规划设计在实现程度、实施速度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生态上的和谐统一


  对于生态的理解,首先是三个层次上的内容:物质意义的生态;精神意义上的生态;最后就是物质和精神追求和谐统一的生态意义,也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A)物质意义上的生态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也是人们对生态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 对很多人来讲,总觉得生态是很遥远的事情,尤其和房地产开发的效益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也不一定。这是我们做过的一个项目。 儒家保护自然,与道家有别,道家是绝对保护,儒家则主张取之有度,只要不是竭泽而渔,适度取用还是可以的,儒家的这种态度更加具有可行性。儒家的“度”的观念很重要,与农业社会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度的问题,与可行性的问题相关。 生态价值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以人为本”的原则;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动物甚至植物的权利和福利,类似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范畴;第三个层次,就是考虑土地和环境的伦理关系,“主张一个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社群。 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设计以人为本”,其实是比较片面的。全面理解的生态概念,土地和环境都是有生命的。环境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而环境中的土地、动物等等都应该拥有各自的位置,得到相应的尊重,那就是生态伦理的范畴了。


  B)精神意义上理解的生态:从精神层面上理解,按照土地伦理学的观点,所有动物和植物,包括土地都是有感情的,有精神的东西。这一点,中国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宋朝理学大师王阳明就有此观念,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植物的关系,人和山川的关系,都是一体的。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佛教和很多宗教的说法,“天下万物,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再进一步,就可以归结为儒学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原理。